孝顺就是听话?!爸妈说的就一定对吗?
《孝经》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样看来,真正的孝顺应该是要好好爱自己,让父母放心。
华人也常说到:「百善孝为先」,说明各种美德中最重要的是「孝」。虽然我们都知道孝顺的重要,但要做到凡事都让父母开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家庭八点档转转发现爱》这次邀请的来宾:艺人周丹薇、购物台主持人林姿佑、资深媒体人狄志为、作家温小平,以及亲职教育专家刘容襄老师,听听他们谈自己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我们应当如何实践「孝顺」父母的本分!
要「孝」又要「顺」,真的好难?!
圣经中提到「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2)「孝敬」在英文会用honor(尊荣)来呈现,也就是在众人面前要尊荣父母的意思。
《转转发现爱》制作单位观察到,现代人对于孝顺父母在以下现象中有一些不同的疑虑:
1. 嘴甜才叫孝顺,默默付出就不是真孝?
2. 买房给父母vs. 常回家吃饭,哪个比较孝顺?
3. 当父母说:「我白养你了」是期待被关心,还是情绪勒索?
4. 爸妈老了,是否该让他们住安养院?
5. 兄弟姊妹该分担照顾父母,还是让最孝顺的那个全包?
6. 一定要听话才算孝顺,还是可以选择拒绝?
7. 长照会影响婚姻家庭,要先照顾父母还是先顾好自己的家庭?
现场来宾根据这些现象,也纷纷提出他们的经验与看法。林姿佑说自己会尽量做到「孝」,却很难事事都「顺」,尤其当妈妈说出「我白养妳」、「妳不孝」的情绪话时,她会先反省自己是否做了什么让妈妈不舒服的事,而非马上争辩。周丹薇说自己年轻时很难「顺」父母的意,直到父亲过世,加上许多人生历练后,如今已学会调整情绪,为了让妈妈开心而尽量「顺从」。狄志为则提到成家后因为没和妈妈住,开始学习更孝顺,让嘴巴甜一点,常在金钱上主动付出,也常会带妈妈出游。
建立爱与尊重的界线
大多数的子女其实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身处多方压力的三明治世代,除了要照顾父母,还得兼负经济、养儿育女及照顾家庭的责任,要面面俱到确实不容易!温小平就曾在妈妈因盲肠炎开刀时,也恰巧要帮刚生小孩的媳妇煮月子餐、照顾早产儿,同时还有工作等多方压力,让她感到身心疲累,只好找来看护协助照顾母亲,没想到妈妈却因此生气。事后,她主动向妈妈坦承自己的难处与压力,并学习同理妈妈的需求,才顺利解开彼此的误解与不快。
当子女诚心与父母沟通,让爸妈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彼此聆听、彼此同理的互动下,相信就能持续建立爱与尊重的良性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都能成为彼此生活里很棒的支持者。
给父母和子女的一些建议
◆ 亲职教育专家 刘容襄老师
「孝顺」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我们可从生命不同阶段来看所要学习的任务:
教导期:孩提时期主要是被照顾的阶段,需要被教导从小事上顺从父母,好让生活能进入常规。
练习期:进入青少年阶段,则需要练习如何对父母表达关心。
考验期:就业或成家后需要思考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同时兼顾父母的照护需求。
当父母年纪愈大,心里有话却不容易说出来时,子女需要花点心思,主动了解父母,在彼此建立爱与尊重的互信关系后,相信「孝顺」就不再是权威的命令或情绪勒索。
从家庭的价值来看「孝顺」,子女要谨记三个「不」:
1.照顾父母的界线拿捏得宜,不要承受自己无法承担的部分。
2.接受并面对自己没有做到的部分,不被心中的谎言或父母的责备所控告。
3.承认自己的有限,上帝绝对比我们更爱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神,与神连线, 不要站在上帝和父母中间。
◆ 主持人 高怡平
「孝顺」确实在每个家庭的互动上非常重要,不同的世代在面对孝顺的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想法,相信当子女用心尽力去做,父母也都能感受到孝心。在思考如何孝顺时,更别忘了彼此间的爱与尊重。如同坐飞机时遇到危急状况,我们也都需要先帮自己戴上氧气罩,才能顾好身边人的需要;子女先照护好自己身心灵的健康,才有照顾父母的能力。
◆ 作者 张婷琬
◆ 文章转自好消息月刊,培根已获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