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干酪蛋糕卖完了?!」两位女士倒吸一口凉气、拍着胸口惊呼。我在一旁听见她们和我们店长的对话,开心得直偷笑。刚刚才有另一位客人说,一想起我们美味的「奶油泡芙」就睡不着觉,我们起初有点迷惘,过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她说的是提拉米苏。
在工场快二十年了,这儿的居民总是我们心头的牵挂。
1997年加入团队时,我们没想过有一天会经营一间餐厅、烘焙屋来作营商宣教。前十年里,我们当过语言学生、英文老师,随后在非营利机构的平台上做起了小区发展项目,这些职业让我们有机会与本地居民逐步建立信任和友谊。
进军餐饮业
可惜非营利机构不再受政府欢迎,我们越来越难拿到签证,为了长久留下来,做生意成了唯一的选择。当时政府想要餐饮、旅游或商业咨询的外国投资,而在这个小城里向我们开门的,只有餐饮业。我们虽无这行业的经验,就四处请教呗。
起初,我们聚焦几个目标:首先,这盘生意既要提供当地人喜爱而且吃得起的饮食,又要制造人与人交流的机会。再者,必须自负盈亏,让员工可赖以生活。这里有些归信者轻看谋生的日常劳作,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传道讲经高」,我们却感到,信徒若不自食其力并学习为主的事工「奉献」,教会便难以成长。
我们还觉得,这生意一定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当地居民。我们相信作为基督徒应该热心追求卓越,不能单把生意视为「签证平台」;假装做生意,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失去诚信,会令主名蒙羞。
食物与文化
一番功课作罢,餐饮行业令我们兴奋起来。吃,是所有文化共有的要素。它是联系家庭和社群的纽带,也是节庆和聚会的核心。我们服侍的这个民族,有着深远傲人的「吃货」文化。不久前我们才听说,宋朝时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美食指南和精品食谱。那可是一千年前啊!
在此之前,我们虽早已被当地的好客传统所同化,却始终对食物和开餐厅提不起劲。直到有一次,一个曾拥有四间餐厅的「餐饮业巨子」开化了我们的思维。他说,其实长久以来,食物一直在心灵争战的风口浪尖。
食物和心灵争战能有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工场处境中,在社会、文化及政治层面造成隔阂的,是食物有否照礼仪洁净。而我们这间餐厅能跨越这种隔阂,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及理解,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的顾客均能吃得很开心,有些人说在我们这里感受到不寻常的温暖和爱心。当然排斥我们的人同样存在,曾有一男子叫嚷信不过我们的食物。我们只能服务愿意接受服务的人。
营商与宣教
我们做生意既要自给自足,又要着意以人为事工的中心,对员工抱持牧养的态度,这成为我们日常的挑战。无论是信徒或非信徒员工,一般有人表现欠佳,若在普通企业可能早被炒了鱿鱼,但我们跟其他员工流动性大的外资同行不一样,开业七年来只辞退过一人,至今仍为他没有机会听到福音深感惋惜。
员工的价值观与我们差异巨大,复杂的文化冲突迫使我们不得不放弃固有的「权利」,并决意只以基督和十架之爱为判断准绳。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对员工则期望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效法,当然也有些基本原则,员工做不到时,我们便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鼓励他们设身处地替顾客着想。
并肩工作让我们体察他人及自己的心。「教导信徒听从耶稣所吩咐的一切」是我们其中一个任务,然而怎样才能叫别人听从呢?站在雇主的角度,我们意识到,唯有自己做出顺服的榜样方能令人信服。我们自己越是爱主、信靠主,就越顺服祂的吩咐。甚愿别人被我们对主的爱所感动,进而想认识这位主。
期待与感恩
这项业务营运至今七年了,我们得承认,宣教同工和当地信徒对此缺乏热情,着实令人沮丧。大多数信徒认为没有必要在餐饮业劳心劳力,可我们发现圣经关于爱心款待的教导,就知道自己在为宣教事工挖一口金矿。不过万事皆有定时,或许其他人稍后才会加入神透过餐饮业所作的救赎之工。
区内的暴力和紧张气氛有增无减,也许神看到我们渴望在这个正在对外国跨文化工人关门之地继续服侍,便特别赐下这项营商宣教业务。随着该国的发展,将来宣教工人可能需要有餐饮业相关的学历才能获准就业。感谢神七年来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积累这份营商事工的经验,与人分享食物,藉此传达敬意,并藉它所建立的宝贵关系,打开一扇又一扇心门。
——文章出自好消息电视台 培根网站已获授权转载发布